访谈重点
我们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实行“撤点并校”,但实践证明这样一个政策其实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农村区域性教育公平的问题,甚至也没有解决那些最弱势群体的教育和教育质量问题,包括留守儿童,他们走太远的路,他们的家庭付出太多代价,他们的精神和心理上也受到了很多创伤。
扶贫在中国走过很长的路,过去扶贫其实没有找到根儿,钱也没花到点子上,所以现在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意思就是说,你只有找到根源,才能彻底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教育上其实也是相同的道理,农村教育的问题也是有根的,如果我们找不到这些根,其实我们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现在我们必须解决农村这个“区域性结构问题”,我们不能够再用“撤”和“并”的办法来解决农村教育问题,而是要用“分”的办法,用“联动”的办法,用“成片带动”的办法,用“连片结构”的模式来起到高度集中的效果。这是一个点,特别是这种情况在全国贫困农村地区还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要突破这样一个体制的时候就在想哪些社会资源(从物质、金钱到队伍)可以投入到农村教育中来,比如现在的城市里有很多私立、民办、企业办、公益机构办的学校,有多样办学的情况,但在农村由于各种原因,似乎还没有彻底突破这样一个旧的体制,本来教育就是全民的事儿,是有公益性、公共性的,政府毫无疑问是主体,有责任,但实际上还有很多的教育力量,比如大学的教育力量、教育公益机构的力量,甚至一些企业和社会资源的力量,甚至民间、个人都有可能参与到办学当中来。
美丽中国是在充分调动、集中、招募经过最好教育又有改变农村面貌志向的这一批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我觉得他不是因为各种诱因而来到这个团队(比如优厚的条件、比如各种名利,先下去一两年之后可以做公务员),“美丽中国”不是用这样的方法,在公益这个问题上我们提倡的是“无条件”,这就是你的志向,希望改变农村教育面貌,特别是改变贫困地区儿童的受教育状况,无论从队伍优秀程度上,还是在(志愿者)动力、力量上,其实都是非常好的。
我觉得从中国教育发展的大格局来看,城市发展相当快,甚至有些畸形,如果拿现在的城市办学标准、教师工资标准和现在农村教师、农村学校比,差别太大了,这其实要从教育公平、教育立法的角度来回答、来思考这样的问题。
教育是有根的,这种根包括亲情、包括血脉,包括文化,所以当地师资在当地教育中毫无疑问具有绝对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是说现在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教师队伍的水平、教师队伍的补充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怎么针对这些问题改变呢?
我觉得作为公益机构“美丽中国”来说,它必须在有限的范围里实现精准,刚才你说分散的、点对点的,它的社会影响力或是可持续其实是受到挑战的,原来我们的理事长特别提出一个概念,“我们不仅是美丽人,关怀每一个孩子成长,我们可以做美丽班,在一个班里持续跟着一个人成长,把人连起来,变成一个接力化的派遣,让孩子感觉美丽中国不会离开我们,不离不弃”,给他们信心,这种情况下,姓张姓李是男是女就不再考虑了。
将来我们在这方面要有更多自觉性,一方面要合作,另一方面要把自己的支教纳入当地的发展规划,要把这种支教行为看作能够影响未来农村教育发展方向的一种努力,这是我们当前这种公益机构所处的严峻转型时期,把零散的项目制工作变成一种事业,变成一种持续性的组织化行为,我觉得在双方面都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