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 刘红宇委员在“两会”上的提案我看过之后很兴奋,而且她的提案水平说到点子上了,表达得非常清楚,诉求也非常明确,而且提案之中又充满着情感和实践。“美丽中国”现在是中国很多教育公益项目之一,但我还是看到了“美丽中国”在支教过程中有一些亮点:
第一,它是在充分调动、集中、招募经过最好教育又有改变农村面貌志向的这一批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我觉得他不是因为各种诱因而来到这个团队(比如优厚的条件、比如各种名利,先下去一两年之后可以做公务员),“美丽中国”不是用这样的方法,在公益这个问题上我们提倡的是“无条件”,这就是你的志向,希望改变农村教育面貌,特别是改变贫困地区儿童的受教育状况,无论从队伍优秀程度上,还是在(志愿者)动力、力量上,其实都是非常好的。
第二,“美丽中国”现在特别强调专业和标准,招募、培训、支教整个全过程,乃至到毕业,有一个完整的培训和指导体系,而且现在正在建立一个更加专业的教育队伍,“美丽中国”也很希望能够吸引到社会上更多教育资源,每一个阶段都是有标准的,招募有招募的严格标准,培训有培训的标准,督导、评价其实都正在建立一套严格的标准,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标准,就不能实现国家对教育的一些基本要求,如果没有标准,其实我们也很难来评价你的教育到底如何,所以建立标准不仅仅是为了说明我们自己的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对乡村孩子的一种承诺,就是我们要把这事儿做到最好、最美丽。“美丽中国”正在创造经验。
当然,更重要的一个经验也是它八年过程中的经验凝炼,原来是比较分散的支教,一个村、一个小学如果需要老师,我们就派一两个或三五个老师,但现在的培训是(关于)如何加强计划性派遣、稳定派遣、持续派遣,我们正在做这样一个努力,派遣之前我们会做大量的需求调查、基线调查,知道哪些农村需要,我们派去的老师能否在当地产生影响。您也知道,现在中国很多教育资源、环境是相当落后的,有时候一两个老师在很偏远的地方更多是在体现一种精神价值。 怎样让零散派遣(形成)稳定师资输送机制呢?“美丽中国”现在有一种“化短为长”的理念,我们保持两年最低支教年限,同时保证支教点有可持续性,而且要造成连片的相互影响,替代或改变原来农村教师补充的一套机制。
原来农村教师的补充很困难,优秀教师补充就更困难,因为当时这些教师都是按照国家农村教师的政策,第一,他有编制,但入编很不容易,这些年来我们从代课教师到正式教师其实做了很多年调整,但无论怎么调整,师资补充优秀成分占的比例还是相当小,甚至总量也不足,所以国家采取了很多政策,比如国培计划,目的之一其实就是为了保证农村教师的补充数量,特别强调优质教师在总数量中的比例,所以这些教师将来有可能发展到10万人的规模。
但我们也在想怎样让教师派遣制度成为农村教育中稳定的、制度化、组织化中的政策,可能还需要很长的努力我们才能够保证优质教师的派遣成为常态,甚至会吸引更多人,包括社会方方面面的人包括我们招募的大学毕业生,其实包括很多海外刚刚毕业的留学生,也包括现在正在公立学校工作甚至在民办学校工作,还有刚刚退休,在其它教育机构里的工作人员,(把他们)吸引到这支队伍里来,让这支队伍成为有尊严、有地位又有足够保障的队伍,我觉得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拿教师工资(为例),其实国家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但现在在很多偏远地区,不说代课教师低工资的程度,甚至农村正式教师的工资也不能在区域内享受公平,拿到一两千工资的老师很多,拿到三千就算很好了,当然您知道,现在偏远地区对于教师的要求,无论是工作条件还是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农村教师的付出是相当大的,我们现在工资的指标不足以维持一个有尊严农村教师的地位,所以我们也在这方面有一些自己的尝试,希望将来我们这些实践和研究能够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智库和政策依据,彻底改变现在农村教育的恶性循环(我们总是把一切一切最差的资源放在最偏远),其实这些最偏远的地区恰恰是中国教育的良知所在,甚至不仅仅在精神上,中国教育要想现代化、中国教育要想具有在世界上站得住的水平,不在城市的大规模学校,完全在中国农村最边远的学校,他们如果不能彻底反水,我认为中国教育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无论多艰难、无论花多少时间,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儿坚持下去,这件事不可以成为项目制,不能可去可回,不能说来说来说走就走,过去我们的扶贫支教都带有很大的,我有钱我就来支教,我有爱心我就来支教,但客观上来说,农村支教是有门槛的,这一点需要公益机构有正确认识,比如你去农村支教,你说我就只有三个月时间,你说好了就去了,教了三个月,可能你也教得不错,孩子们很喜欢你,你到了最好季节的时候跟孩子们说“对不起,我还有自己的工作,我得跟你们说拜拜了。”你知道孩子的心那时候是什么感觉吗?你想你花了三个月时间在这里,可以写很多故事炫耀自己的事迹(当然我们也不排斥短期支教),但您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很多行为过于分散、过于自由,其实是给农村孩子带来伤害性的,当然,我希望他们能够理解我说的“伤害”并不是指他们的爱心,而是说,我们有爱心的时候如何以更好、更专业的能力和当地教育发展融合在一起,一定要落地,如果不能生根、不能落地、不能持久,甚至我想,还不如让他们维持原来的自然状态,就不会让孩子有太多的颠簸,有时候孩子会认为就是这样,我们农村就是可有可无,你来也行,你走也行。如果给我们的孩子、给我们当地老师造成这种影响,其实是非常非常不好的。
说到这一点,其实“美丽中国”一直在要求自己,我们在做自己的专业培训,我们努力想说明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要把这件事弄清楚。我觉得现在“美丽中国”在农村的实践,还是可以提供很多经验供社会、供国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