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期

教育大家谈

网易首页 > 教育频道 > 中小学频道 > 正文

2014年北京初中小学入学政策 全新解读

2014年的幼升小、小升初政策一直扑朔迷离。4月18日下午14点,这个备受关注的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终于正式对外发布。

政策的关键词是取消“共建”、学籍监控、计划管理。这套“立体”政策设计了一个复杂体系,旨在织起招生权力的“笼子”,扩大“名校”学位资源,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均衡的问题。

2014年北京初中小学入学政策

本期导读

2014年“小升初”政策终于尘埃落定。此前传说最多的“取消共建”真的成为入学政策中的一大变化。这意味着在今年的入学过程中将不再有“共建单位”。
据说,每年通过“共建”渠道进入重点中小学的学生,大约占总招生名额的10%左右。实际上,这10%的“共建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共建单位”工作人员的子女,而是通过“共建”渠道入学的关系生。可以说,“共建单位”替“共建”的优质中小学校背了不少“黑锅”。 [详细]

专家介绍

郑勇

郑勇

《北京晚报》人才周刊主编郑勇

市教委发布会所传递的信息,在加大政策力度推进免试就近入学、破解择校难的同时,也全面呈现各区县采取多种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新教育地图”,通过“组合拳”推动教育公平从机会的均衡向实际获得的均衡迈进。今天将为您盘点今年北京初中小学入学政策的7大新看点。

看点一:小升初取消“共建生”

在争议声中存在近十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共建”入学方式在2014年正式取消,成为历史。

所谓共建,就是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了满足员工子女入学,与知名中学建立"共建"的关系,共建单位的子女可直接入读这些学校。“共建”以往是“条子生”最常借用的道路,今年取消“共建”,也就让一批“条子生”得寻找“正路”升学。

北京市取消“共建”,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招生录取的公平性。但是,实现招生录取的公平性,归根结底在于国家真正成为基础教育的“共建者”,使得中国的基础教育真正实现公平投入、均衡发展。

看点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方式全程记录

业内人士分析,今年两套系统实现对接之后,学生入学前的户籍所在地、居住地以及所入读的学校、小学入学方式、初中升学方式都将清晰记录在案,形成连续的入学轨迹。每个学生的入学或升学方式、类别,都需在系统中注明。这些信息不仅在市区两级教育部门有记录,在教育部也与每个学生的唯一学籍号对应,留有记录信息,随时可供查询验证。各区县要公布学校的服务片区。

看点三:小学初中入学首次要求上报招生计划

今年起,小学初中入学实行计划管理。各区县按照学龄人口数量、小学毕业生数量和中小学校办学规模等制定小学、初中招生计划并报市教委备案。各学校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招生计划。在实际招生中如出现多于计划的学生,则需要上报区县教委,说明理由,申请重新审批名额,并上报市教委备案。

看点四:小升初“单校划片”或“多校划片”

依照教育部要求,今年本市小升初将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学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进行单校划片或多校划片。单校划片学校采用对口直升方式招生,即一所初中对口接收片区内所有小学毕业生入学。多校划片学校,先征求入学志愿,对报名人数少于招生人数的初中,学生直接入学;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初中,以随机派位的方式确定学生。随机派位工作由区县教委统一组织,邀请相关单位和家长代表参与。

看点五:非京籍子女入学就近父母务工地点

非京籍学生今年在京借读仍需要提供“五证”,包括适龄儿童少年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本人在京务工就业证明、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全家户口簿、在京暂住证、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等相关材料。来自发布会上的消息,非京籍子女就近入学以其中的“务工证”为主,即依据孩子父母上班地点所在区县申请入学。

看点六:小升初推优延续比例有所下降

推优从未作为全市统一的入学方式出现在政策里头,可能最接近的官方说法是“小派位”。今年推优政策及操作比例仍由区县确定,包括海淀、西城等区仍将延续,但推优比例很可能有所下降。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东城小升初将取消小范围的“推优”,而在大派位之前增加一次所有学生、所有学校都参与的“综合量化评定派位”。

看点七:小升初特长生比例将严格控制

今年小升初特长招生将“进一步规范”,除市教委批准的可招收体育、艺术和科技特长生的学校原则上面向本区县招收特长生以外,其他学校一律不得以特长生的名义招收学生。预计特长生比例将严格控制,有的区县明确提出控制在5%以内。

小升初新政之忧:"拼爹"变"拼房"?择校变择班?

小升初新政发布,取消“共建”是一大看点。客观地看,取消“共建”的改革是站在了绝大多数百姓的立场和角度,但实际效果有待观察,更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考察其效果。

未来的大政策为打平教育资源,让牛校不牛、差校不差,选来选去都差不多。但是,有教学传统的小学依然优势明显。加上小学和初中的片区挂钩,就意味着选择了哪个小学的片区,就决定了未来中学的定位。一旦严格划片入学,很多家长担心的是,以后上学“拼爹”会不会变成“拼房”,择校会不会变成择班了?

因为,任何政策都并非滴水不漏。比如有媒体报道,南京市在小升初登记时,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上好学校,不惜火速离婚以达到把户口迁到优质学区的目的。家长热衷“钻研”学区划片的门道,炒热了学区房,比如在北京就炒出了30万元一平方米的“天价”学区房。

名校被某些“官二代”和“富二代”挤占的现象,是否在取消共建之后能得到根除?只要抢占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益驱动继续存在,那么无论是“共建”“坑班”还是别的途径,只怕改头换面之后还将粉墨登场。教育均衡已经喊了20年了,如果有一天,教育资源真的均衡,希望学区房能真正成为一个历史性名词。

更多专栏作者

童书妈妈

童书妈妈

著名童书出版人

罗静

罗静

早教专家、儿童发展心理学家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