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教育讯 有网友日前爆料称,温州龙湾区春晖高级中学给在校生发放了一份《德育工作协议书》及《附录》。《协议书》指出,对学生之间交往过密的行为,其中包括同性之间的交往,学校将以特别严重违纪行为的名义予以处罚。网友戏称这是“奇葩”校规。禁止同性交往过密,是害怕孩子搞同性恋吗?如今的90后学生们,“好基友”从无到有大有肆虐之势,“好基友”会发展为同性恋吗?
身边事:小哥俩形影不离 老师怀疑其是"同性恋"
明明和张满是同班同学,两人都是六年级,十分要好。放学后经常相约一起回家,平时在学校里写作业、踢足球更是形影不离。明明经常去张满家写作业,晚点的话就住在张满家,两人的悄悄话更是说个不停。有一次在学校,明明因为和别的男生玩球没有等张满一起回家,张满气得好几天没有理明明。同学都开玩笑说,他们俩是好基友,老师一听,有点慌了:“不会….这俩孩子是同性恋吧?!”
思考题:"好基友 一辈子" 各位亲懂什么是基友吗?
基友:一般是指男同性恋之间的关系,基=Gay,起源于粤语对Gay这个单词的地方方言发音,音同粤语发音的“基”(发音为geī)。从搅基、搞基发展而来,即互为基友;
本词原指男同性恋,但现在的含义有所延伸,不单指同性恋,还用于指好兄弟、哥们、死党、战友、竞技游戏上的队友、网友、也用于特别好的暧昧的朋友。现在也逐渐延伸到女性群体,特别好的女性朋友间也互称“好基友”。
社会偏见:两个小伙伴搞基就是同性恋?
什么是同性恋?
同性恋是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性爱、及社交兴趣方面, 都指向同性别的人, 这种兴趣可能会从行为中表现出来,但也有可能不表现出来。同性恋者是被同性吸引的,同时对同性有性的感受、冲动和性的反应,并且这种吸引是持久的,也是唯一的;同性恋者会在同性性行为和性活动中获得性满足。
同性依恋≠同性恋
很多人都有误解,认为同性恋即为同性依恋,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同性恋和同性依恋的比较
同性恋是指正常的生活条件下,从少年起就开始对同性持续表现出性爱倾向,这既包括思想、情感,也包括性爱行为;
而同性依恋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心理过渡现象,发生在青春期14-18岁,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和同性别的人在一起,也会有一些亲密行为,有些还会表现出对异性的排斥。这一阶段过去后会自然进入异性吸引阶段,开始恋爱、结婚、生子。同性依恋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然出现的心理发展阶段。
那如何判断两者区别呢?
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是对同性别的人的性的吸引,而同性依恋是一种情感连结,是情感上的依赖。最简单的区别手段就是同性恋受到同性别的人的身体和性的吸引,尤其在性幻想和性梦中出现的都是同性的身体。青春期同性依恋与同性恋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不能把男女同性间的比较要好或亲密的现象定义为“同性恋”。
青春期同性依恋与同性恋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不能把男女同性间的比较要好或亲密的现象定义为“同性恋”。
“同性依恋”是渴望友谊
青春萌动前期的少男少女随着年龄的增长,烦恼也增多,开始希望和理解自己的人做朋友。同时,在这一阶段,异性之间的交往和亲近最容易受到同学们的注视和非议,而同性间的接近和亲热,则显得自然和安全,这种同性的友谊也容易带有爱慕色彩,进而出现依恋情结。
在与同性朋友交往中,有些女孩子渴望结识年龄稍长的,能保护、了解和爱护自己的“姐姐”,有些男孩子则愿意和见多识广的人交往,并特别崇拜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事业有成的“哥哥”。但这些,其实是孩子渴望友谊的一种折射。
“同性依恋”不会发展为“同性恋”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性生理处于发育阶段,性成熟现象普遍存在,这与他们幼稚的思想意识相矛盾,朦朦胧胧的性心理促使他们通过各种盲目的手段体验性感觉,如拥抱、亲吻、玩弄外生殖器等。其发泄对象多是他们亲密的小伙伴,但我们不应该视为同性恋。
同性依恋与同性恋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因此同性依恋不会发展为同性恋。关于同性恋成因的研究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结论,但多数学者倾向于性取向是初升即决定的,后天只是通过探索和感受去发现自己的性取向并接纳自己的性取向的过程。但无论性取向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就应该得到他人的接纳和尊重。并且同性恋公认为是不可治疗,同时也是不需要治疗的。
专家在线:知道孩子是同性恋后应该怎么办?
没有家长因为孩子是异性恋而不知所措,是因为家长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就应该这样。同性恋是少数人群的性取向,是家长始料不及的,因此家长通常会经历复杂而强烈的情绪变化过程。通常,人们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中,会有相应的行为(不理智的行为),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特点,无可厚非。但是,人们情绪化的行为往往导致不良后果,甚至让自己追悔莫及。所以,我们要给同性恋孩子的家长以下一些建议,尽可能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和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
一、近期原则
1、尽全力倾听
除非是被家长无意中发现,否则孩子在和家长出柜(指同性恋者向他人表明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之前,一定是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因此,家长必须耐心听孩子说的每一个字,特别是为什么ta选择在这个时候和家长出柜。家长的倾听越耐心,越能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给孩子机会,也给自己一个相对充足的心理反应的时间,给惊讶的情绪反应一个平缓的机会。没有足够的倾听,你的所有行为都将面临更多的风险。
2、就事论事的澄清
在倾听的基础上,家长一定存在很多困惑,所以,提问题肯定是需要的。提问的时候不能带有敌对情绪,要就事论事。因为你不知道同性恋的世界,也不知道你的孩子这部分生活经历,提问就是为了弄明白,不是为了羞辱或者指责孩子。所谓不耻下问是学习的重要品质,用在这里很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