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教育频道综合:青年时报报道,平时成绩好,期末就不用参加考试。听到这样的消息,孩子们多高兴啊。今年暑假,教育部出台《中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有一条是建议小学一至三年级免试。临近期末,这个建议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考试安排。比如说,江干区教育局暂停一、二年级统考,放权给学校自行安排,随机采访的7所学校,有2所小学说想推免试名额,其他学校有过这样的念头,或是否决了,或是还在犹豫。
不少老师说,主要是家长兴趣不大。
据了解,早在10年前,杭州就有小学提出给学生免试。几年下来,各城区都在尝试,上城区、西湖区甚至还把免试延伸至了中高段。不过,由于家长热情度不高,甚至出现主动要求放弃免试机会,上城区某小学和江干区某小学均缩减或取消了尝试。
帮孩子争取到名额又放弃了
某公办小学针对一至四年级学生接受免试申请的情况进行过调查。几年下来,老师发现,三、四年级学生的申请热情远不如一、二年级学生,同一批学生在一、二年级时申请的占到了班级总人数的15%,而到了三、四级就跌至了10%。今年,该学校索性把免试范围缩小为一至三年级。而另外一所学校一至三年级学生免试申请的时候,语文、数学学科会有八九人申请,到了四年级,人数就缩减到五六人。
杭州市教科所附小免试生的申请,除需要经过家长的同意、把关平时的单元成绩以外,还需要学生接受全班学生的投票认可,“这个学习态度好不好,有没有在班级起到一个积极学习的榜样。”这样一来,选拔上来的学生肯定是班级的“领头羊”。
按理说,能享受到免试的学生应该很骄傲,家长也有一种满足感。不过,文三街小学校长朱雪莲就曾遇见过一些另类的家长。她说,一、二年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检验学生的生活习惯,三至六年级每个班有12%的学生可以免试。每个学年开学前,学校会向学生下发一张免试生申请表,其中标明了考核标准,并提交家长签名。学生有一条不符合标准,就会被失去资格。事先告知让家长们很在意,平时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但是,争取到了免试名额,到了免试当天,却坚持让孩子参加考试。”
升学时“免试金牌”不实用
既然花了力气争取到免试名额,为什么家长又反悔了呢?甚至有的家长并不热衷支持孩子获得免试机会。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如果期末不用考试了,那人家在紧张复习的这几个星期,他就全程放松了。”西湖区一所小学的家长觉得,平时的单元测试只是针对一个单元的知识检测,而期末考试才是真正考验孩子是否把每个单元的内容融会贯通了。除此之外,家长们还担心免试会削弱孩子的应试能力。
不过,综合多位家长的意见,不支持的主要原因是觉得这块“免试金牌”不够实用。他们担心因免试而缺失的成绩记录,成为“小升初”的绊脚石。去年,杭州市民办中学取消笔试改为面谈和摇号,这让不少家长咬牙琢磨:没有笔试成绩的前提,如何通过面谈让学校了解孩子的综合素质,还不得看小学阶段的各项期末成绩吗? 家长的这个顾虑,下城区某公办小学校长说的确存在。她很想在学校推行免试概念,但在向杭外推荐学生的名额时,学校又不得不拿出五年级以及六年级上学期的期末成绩。“一个学校也就一两个名额,如果学生能力相当,为了公平起见,我们也只能看成绩了。”该校长说,学校曾经发生过两名家长争名额,闹矛盾,最终只能把存档的学科试卷都拉出来才平息的情况。
杭州某民办中学的校长表示,小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免试生的水平也会有区别。一般他们会看小学老师对学生四至六年级的综合评价,包括思想品德、生活习惯、学习状态。而考验学生是否有学习潜力,主要会看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作业本,观察对方的解题思维以及纠错态度。“当然我们也会看一下高段时期的期末成绩,但这就和免试生一样,校际间有差距,同一个学校里面班级间也有差距,期末试卷出题难易不一,学校会作为参考看一下。相比这些,我们还是比较关注学生现场的反应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分学校老师在想办法推广
免试生不用参加考试,有的学校会安排他们在图书馆看书,有的学校是走出校园参观第二课堂基地。但是,在家长眼里,免试后学生的所得不太有吸引力。
得知家长的想法,去年,崇文实验学校对免试生的考核标准作了调整,在期末考试前的两个星期,所有免试生不用参加“周而复始”的复习,但需要参加为期两周的免试课课程。“第一次带他们到浙大[微博]校园里,让他们根据地图设计一条线路图。结果,发现一些学生不分东南西北。这样的锻炼,对学生来说收获比课堂大,把书本知识活灵活现地应用起来。这方面能力,也是不少民办中学青睐的。”杨老师说,经过一年的试行,家长对免试生的支持力度明显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