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再次重申,广东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国家、省的有关要求,坚持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禁分“重点班”。
中小学临近开学,从入学前的“择校”,到入学后的“择班”,不少家长通过砸钱、托关系把孩子塞进了“重点班”。事实上,近几年,从教育部到各地方教育厅都三令五申禁止在义务教育阶段分“普通班”“重点班”。
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在其官方网站就《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公开征求意见。该规定从入学、编班、教学、作业等十个方面对小学生减负作出具体规定。其中有一条规定:要均衡编班,按照随机方式对学生和教师实行均衡编班。严禁以各种名目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编班过程要邀请家长、社区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参加,接受各方监督。
除了教育部,湖南、广西等多个省市的教育部门都发明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禁止分班。但然并卵!“重点班”屡禁不止!
一方面,重点学校、重点班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模式,难以改变。我国的重点学校制度肇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后,基础教育阶段延续了这种通过竞争、筛选、淘汰,以培养少数“尖子”为目标的精英路线。同时,重点班也汇聚了一个学校最优良的师资和教育资源。
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下,家长们对重点学校、重点班趋之若鹜。正因为重点班具有最优秀的教育资源,所以家长为让孩子进重点班,不惜一切代价。其一,为让孩子升入更好的学校;其二,“重点班”也成了孩子一个身份象征。
此次广东教育厅再发令禁分“重点班”,希望此次能有成效。“重点班”的设置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使得学生很早就分化为不同的群体,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十分不利。教育公平之路漫漫!
(综合广州日报、新快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