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妈妈,对不起!”
母亲:“发生什么事了,来!告诉妈妈。”
儿子:“我不敢,你会生气的。”
母亲:“不会!妈妈保证不生气,快!好乖!跟妈妈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儿子:“今天我和汉祥打架,被老师处罚扫一个礼拜厕所,老师还说要打电话告诉你。”
母亲:“什么﹖你又和人家打架,你怎么那么不听话呢!开学才多久,你说说已经跟多少人打过架了﹖你是想气死我才高兴是不是﹖”
儿子:“你不守信用,说好不生气的,你又骂人。”
母亲:“自己做错了事还有理了!”
儿子委曲地跑回房里,客厅里留下气急败坏的母亲。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抱怨说:孩子愈大离他们愈远,有话也不肯和他们说,更别想知道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了。
在一次夏令营中,营员们在做“情绪管理闯七关”时:多位小朋友抽中“心里有快乐的事,如何处理﹖”他们说,最想和好朋友分享。当“心里饱受委曲时,怎么办﹖”而“放在心里”居然是多数小朋友的共同心声。
当辅导员再加以引导时,他们才勉为其难地说,找个人来说。然而,这个人多半不是他们的父母。再细问下去,孩子竟用一种几近无奈的坦白说:“跟他们说也没有用。”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到,是否父母们在孩子刚打开话匣子时,就用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金科玉律来搪塞孩子想说的话。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断,内心想说的话一次次被阻挡,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幼小的心灵将封闭与父母的心灵对话。
摘自《父母效能培训手册》(钟思嘉、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