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潜意识与英语学习
在中国提起英语,每个人都会想到背单词、学语法、考试,在中国教育齿轮的转动下,一代又一代人都前赴后继的重复着,这是国人的思维定势。让孩子背单词,学习语法,第一是违反语言学习规律,第二从心理学来讲,也是违反儿童心理学的。儿童认知语言的方式,主要依靠潜意识里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行模仿。背单词,学语法,直接抹杀了孩子对英语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孩子对英语产生了厌恶的情绪。这也是国内学生较为普遍的问题: 把英语当成一门知识去学习,死记各种语法,硬背各样单词,像学习数学一样,用自己的理性逻辑思维学习英语,这是为什么我们中国孩子都是高分低能重要原因。所谓的低能就是"哑巴英语",何为哑巴英语呢?就是无法自如的运用交流,而继续深究的话,哑巴英语还只是表象,真正的症结在于"聋",我们知道十聋九哑,听不懂,于是只能被迫变成哑巴。所以基于这个症结来梳理一下,正确的英语学习顺序:听说,读写。这是标准顺序,英语学习应该坚持遵循语言学习的 "先语、后文" 规律。孩子愿不愿意学靠的是内容,孩子学不学的好凭的是方法。而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要符合孩子的认知习惯(儿童心理学/儿童行为学/儿童脑科学)。对于英语的学习应该是动用孩子的感性思维--兴趣,把孩子带到英语的氛围中,让孩子对英语语言信号,从非条件反射变成一种条件反射状态,也就是一种潜意识状态,让孩子潜意识里,被大量的全英语信息熏陶着,潜移默化的习得英语思维。当学生做到:听英语不用翻译,说英语自然流利,读英语快速理解,写英语笔随思动。这时孩子就形成了英语思维,也就是英语成为第二母语状态,也就是一种语言潜意识。孩子的儿童时期是形成潜意识思维的关键时期,家长应注重开拓孩子的潜意识思维,帮助孩子形成对英语的感觉、感知,让英语成为孩子的潜意识。
心理专家解读: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大层次。意识是指人在觉醒状态下的觉察,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察,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察,以及对这些心理活动的内容和对自身行为的评价,比如,我们在清醒的状态下,能觉察自己眼睛在看的什么书,耳朵听的什么课,如果要取得好成绩自己需要做什么。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它对于人的学习行为起到统合、管理、调节的作用。这也是我国教育采取的普遍方式。
那什么是无意识呢?无意识也就是大众所说的潜意识。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记忆,和无意识的行为表现。由于感觉通道容量的限制,人们在一瞬间能够觉察到的事物是非常有限的。没有处在意识范围之内,但又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是存在的。这些事物依然可以进入大脑,进行编码和存储。一些非常熟练的知识、动作、技能,常常会在不需要意识控制的状态下,自动提取、自动进行。比如,课间的时候,广播里每天会循环播放一些英语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同学们在投入地玩耍交流,他们好像并没有听到这些歌曲在唱什么。这就是对刺激的无意识。但是这些英文歌曲其实已经进入大脑加工、保存,这就是对刺激的无意识记忆。在某一天,可能某个同学正在上网,可能嘴里突然就哼唱出其中的一首,这就是无意识的行为。这个例子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无意识学习过程,就是潜意识学习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左脑是意识脑,右脑是潜意识脑"这种说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潜意识仅仅对应右脑。无意识的信息也是通过各个感官进入到大脑的,而各个感官对应的脑区分散在大脑的各个部位。无意识的内隐记忆以及有意识的外显记忆的研究也表明,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在编码阶段的脑机制既存在着分离,也存在着重叠的现象。
相对于对英语的有意识学习的研究而言,对英语的潜意识学习的研究还不多。但如前面的提到过的心理学的一系列相关实验证明,即使在不能有意识地知晓语法规则时,人们还是能够学会确定符合语法的字母串,在语法规则较为复杂时,记忆性的无意识学习比规则发现性的有意识学习更有效。另外有研究者对于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思维所获得知识的意识性、抽象性以及两种学习方式的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无意识的学习机制比有意识思维更能检测微妙和复杂的关系。还有研究表明,即使没有对于环境线索的有意识加工,我们的大脑仍然更倾向于利用那些正面的、积极的线索进行决策。这些研究提示,对于英语学习而言,通过调动学生视、听、嗅、味、触各种感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语言信息刺激,让学生有足够长的时间浸泡在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里面,并且这个环境是令人愉快的、倾向鼓励的,那么对于促进习得这门语言的思维方式,提升交流能力是有巨大意义的。无意识学习的力量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心理专家介绍:沈秀琼: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善行法心社创始人之一。逾10年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经验,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婚恋家庭等问题。历任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附小等国家著名学府及知名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师;担任多家企事业单位常年心理顾问。参与过多项临床心理研究,包含青少年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