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很多家长关于如何限制孩子看电子屏幕(电视、电脑、手机、IPAD等等)的询问。说实话,这几乎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而且,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生活的电子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会带来很多新的生活、学习方式,同样也会带来一些对生活品质的影响——也就是说,高科技可以带来更智慧的生活,但过度沉迷也会损害思考能力,甚至智商。(西方电视文化之下产生的的“沙发土豆一族”——终日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就像“种在沙发前的呆滞的土豆”一样不动——即是一个例子。)
之前,我写过关于如何引导孩子看电视屏幕的文章《孩子们该看什么电影》(回复 电影 就可看到全文),主要的思路,就是不要被动地接受电视上固定播放的垃圾节目,而是主动挑选高品质的动画片、电影,让孩子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欣赏,这也是西方很多国家的“影视教学”中采用的方法。
那么,对于IPAD上的APP,手机上的游戏,又该如何面对呢?
首先,我不想做所谓的保守人士,认为孩子根本不能接触任何的电子产品。因为,那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讲死亡、性一样。
其次,我们更不能放任,让孩子毫无时间限制、内容限制地去使用电子产品。那样,就如同将一个不会游泳的小孩,扔进一个汪洋的大海。更为严重的,则是影响了孩子“认识世界”,“感悟生活”的方式。
关于“认识世界”,古人早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验之谈,而西方更是有“游学”和“间隔年”(GapYear,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跨文化和地域旅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传统。
为什么在书本上已经学习的知识、道理,要用自己的脚步和眼睛,再去印证?那是因为书本是别人的经验和思想,而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是“加工”后,代替不了第一手的亲身体验。
我们曾经在小丸子一岁多的时候,带她去云南旅行。一次,她指着一匹马,大声说:“看,好大一只狗狗!”这是她第一次近距离看到真的马,还不能和原来在图片上看到的马进行对应。这就是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
电子产品的大范围侵占,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对亲密关系的严重伤害:对面的同事不说话用QQ聊天,吃饭前先拍照,朋友聚会各自低头刷手机,每天醒来和睡前的第一件事是查看微信微博,晚上回家爸爸看球赛、妈妈看剧集、孩子玩游戏……
亲密关系的建立,首先是要相处,想象一个长时间爸爸妈妈互相无暇理睬、父母无暇理睬小孩的家庭吧,我很难想象亲密从何而来;现代社会还带来我们另一大悲剧是:你和我最远的距离,不是相隔万水千山,而是我在你的身边,而你却在看手机。
你也许跟孩子一直在一起,但孩子总是在抱怨“妈妈,你都没有好好陪我”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家人同处一室那么长时间,原来每个人在忙着“自己玩儿”。
后来,我们商讨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实行“电子监狱”政策。 每天晚上晚饭后,小丸子同学就会拿出一个神秘纸箱(上面还写着“电子监狱”,“法官小丸子”),把家里所有的屏幕——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都收缴进去。收不进去的的屏幕——台式电脑、电视也都得关掉。
于是,从晚饭到小丸子睡觉的这段时间里(一般是大概19点到21点),妈妈的微博微信朋友圈不能刷了,爸爸球赛不能看了,奶奶的垃圾电视剧也被迫停止。
如果谁有必须要接的电话,那么,就必须向“小丸子法官”提出申请,经过允许后才可使用。使用完后也必须再次放进监狱。
好像上天突然赏赐了很多时间,我们一起翻出了笔墨,在宣纸上乱涂乱写,丸子的书法竟然挺有味道;我们在集体临摹雕像,竟然发现丸子爸爸还有几分绘画天赋;我们做游戏,发明了很多利用家里的桌椅板凳,甚至门框的新游戏;我们更多的时候,是读书,我竟然看了买了几年都没有看的书,如卢梭的《爱弥儿》、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陈鹤琴的《家庭教育》等等……
而且,真的很神奇的是,往往是小丸子睡觉之后,我们也忘了再去看电子屏幕了。
我们常常抱怨生活节奏快、信息多,没有时间深阅读。原来,那些“没有的时间”,其实都在那里。
2003年,北美发生了史上最大的一次停电,影响了美、加五千多万人。纽约有十几万人经历了超过30小时的“不插电”生活。当人们在无电可用的状况下,被迫不能看电视、用电脑、甚至连微波炉电饭煲都没有办法使用,很多家庭只好围坐在客厅里,点上久违的蜡烛,一起看着图画书、唱唱歌,讲着故事熬过“艰难”的时光。
后来,著名的插画家约翰洛克(John Rocco)以这个事件为背景,绘制了绘本《停电了!》描绘了原本忙碌的一家四口,在停电的夜晚,一起享受温馨家庭生活的情景。这个故事启发了很多人,也感动了很多人,获得了凯迪克银奖。
是啊,什么是生活呢?生活就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既然这个过程的时间是一定的,我们为什么要那么着急地向前赶呢?
我们每个人每天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那么有限;在繁忙的工作,拥挤的交通,众多的应酬之后,其实和家人相处的时间是很少的。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的脾气差,不听话,跟父母对着干,那么,为什么还要浪费这么宝贵的亲子时间呢——流逝的时光,永不复返,你错过的孩子的第一次讲故事,第一次跟你聊上学的感想,第一次认识新朋友的感受,第一次受了别人的欺负,第一次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以后,孩子就不会愿意跟你分享他的生活。
今天,你怎样对待孩子,那么,以后,孩子就会怎样对待你;今天,你回家就待在电脑边,吃饭的时候都在看手机,一有空就玩游戏看电视,那么,当你老去的时候,你的孩子也会连一个拥抱都不愿意给你的。
家庭,应该是一个温暖的港湾,涌动着爱的潮水。而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供家庭成员吃饭睡觉的冷冰冰的宿舍!
这次国庆假期,我们一家三口,去了海边一个朋友空出来的公寓。因为不是常住的,所以没有网络,没有电视,而我们带去的装了很多动画片和电影的移动硬盘,也突然出了问题。
于是,我们就只能读带去的书,听音乐,过了一个“不插电”的度假生活。恰恰是这种隔绝了信息干扰的生活,让我们空余出来了很多的时间和心情——每天起来,迎着初升的太阳去逛早市;和摊主的女儿一起玩兔子,买最新鲜的海产品和蔬菜;在门口的森林公园里跑步,呼吸散发着恣意野性的空气;在步行可达的、空旷的海滩上铺一个垫子,看书、挖沙、听音乐;在渔村的码头上,看远处归来的一条条渔船;在落日中,寻觅沙滩上退潮时的虾蟹,和成群的海鸥一起共舞……
把电子屏幕锁进“监狱”
我真的没有想到,这次没有去任何景点景区,没有花一分钱门票,纯正的海居生活,是我们家旅行度假经历中,最惬意、最放松、最快乐、最完美的度假记忆。
每个人对生命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时间对每个人又都是公平的,如果我们不那么着急,时间或许可以回报给我们不同的“惊喜”,是这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