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钢 著
作者简介:
高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年作为有特殊贡献专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在华声月报社(后华声报电子版社)历任记者、社长助理、华声报电子版主编、副总编辑、总编辑。
2003年9月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历任新闻学院副院长、院长、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
内容提要:
遭遇美国教育——高刚做访美学者时,将的10岁的儿子送进了美国学校,由此遭遇美国教育。美国老师给孩子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学习二战史,竟然让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中学物理课,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
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不开的冲突与思考,种种的疑虑、困惑接踵而至,美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中国人是否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我们中国的教育有缺陷吗?如果有,在哪里?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
编辑推荐
同名报告文学为天涯十大热贴之一
中美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方法,思想的碰撞,
如惊雷闪电,带给我们永久的惊喜和启示!
因为与美国教育零距离接触,高钢教授以鲜活的细节,展现了中美教育的差异——不同于中国学生学历史时的死记硬背,美国小学的历史课竟然没有课本!老师担心一本书限制了孩子的视野,他们让孩子自由地阅读感兴趣的历史书、自编自演历史剧、参观历史博物馆,看纪录片、电影,方法万千,生动有趣;
不同于中国学生的枯燥的题海战术,美国学生的作业千奇百怪。造纸房子,观察蚂蚁,从小学开始,美国老师就让孩子动手、动脑。进了中学,美国老师甚至让学生去参与研究城市灯光布局的市政项目。美国学校培养学生的着眼点不是前人已经找到的答案,而是孩子们进行全新创造的能力;
不同于我们对小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抽象道德教育,美国人引导孩子爱护小小的蜂鸟,籍此培育爱心;
不同于中国学生常写的作文题目《一件小事》、《我的一天》、《我的同学》,美国老师给小学生留的作文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我看人类文化》、《你认为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有什么局限》。让孩子思考一些大问题,孩子就会视野开阔,胸襟有大气象。如果有一天,我们孩子在作文中阐述《阿拉斯加的石油该不该采》、《我看密西西比河》、《中国改革的得与失》时,他们有可能成为一个关心时事,关注国计民生且有国际视野的公民。
我长期关注家庭教育,心中的纯真和热情始终未变。家教类图书成百上千,近几年已成为出版界的一大门类,蔚为壮观。但有识见的专家并不太多,公认的好书亦鲜见。高钢的“遭遇美国教育”——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书,它给人以意外的惊喜。
我想,“遭遇”这本书,无论孩子还是家长,无论准备出国留学还是在国内求学,对怀着真知的人,都可能受益无穷,影响其一生的成长。